隋朝末年,天下动荡不安,众多反王纷纷起义常盈股票,其中一位深得百姓爱戴,军队实力雄厚,然而却在定天下的关键战役中因一失足将天下拱手让给李渊。他就是窦建德。
那么,窦建德为何能获得民心,又为何最终败北呢?
窦建德出生于隋朝时期的贝州漳南县,年轻时便在当地声名显赫。他不仅讲求诚信,而且为人讲究情义。年少时,他的一位同乡因父母去世而无力安葬,家境贫寒。那时,窦建德正在田间耕作,听闻此事后,他深感惋惜,立刻放下手中的农活,亲自为同乡送去安葬所需的财物。此举在乡里传开,乡亲们纷纷称赞他为人仁爱,待人真诚。后来,窦建德的父亲去世时,来送葬的人络绎不绝,人数达到一千多人,然而那些前来致意送礼的,窦建德却一一辞谢,表示不愿收取任何馈赠。
展开剩余71%窦建德为何会走上起义的道路呢?这与隋炀帝时期的动荡局势密切相关。那一年,隋朝决定征讨高句丽,开始大规模征兵,窦建德也在其中。当时,他被任命为一个小官职,指挥约两百人。然而,和他同在一个县的孙安祖却不幸运,因山东发生水灾,孙安祖失去了家园,甚至连妻儿都在灾难中死去。就在这时,负责征兵的官员看中了孙安祖,要求他入伍,孙安祖因贫困拒绝,当即遭到县令毒打。在反抗过程中,孙安祖失手杀死了县令,不得已逃入窦建德家中,窦建德便为其提供庇护。
在窦建德的劝说下,孙安祖联系了几百名同乡组成了反抗力量,前往高鸡泊落草为寇。没多久,高士达率千余人起义,并以高鸡泊为根据地,开始与周边的盗匪结盟。高士达的势力迅速扩张,但这些盗匪经常洗劫百姓,唯独对窦建德的家乡视而不见,这让当地官府产生了怀疑。最终,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,郡县官府将窦建德一家人无辜杀害。这个消息传到窦建德耳中,他悲痛欲绝,愤怒的情绪让他发誓要为百姓复仇。
在悲愤与仇恨的驱使下,窦建德决定投身起义,向当时的义军领袖高士达投靠。高士达非常赏识他的智慧与谋略,任命他为军司马,窦建德的军队也因此迅速壮大。一次,涿州通守郭绚率军攻打高士达,高士达被窦建德献计,实施“诈降”策略,成功俘虏敌军数千人,并一举打败郭绚。这场胜利使得窦建德的名声大振,权势日益增强。
然而,高士达的权势未能持久,不久后,他因轻敌而在战场上惨败,被杨义臣斩杀。窦建德并未因此灰心丧气,迅速重新集结军队,迅速发展壮大。最终,他带领自己的部队一举打下了河北,声威赫赫。
公元618年,窦建德自立为王,建立了夏国。次年,宇文化及
发布于:天津市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